- 陈瑶;张伟富;任恒泽;熊飞;张豪杰;姚利娜;刘莹;王璐;王新超;杨亚军;郝心愿;
DNA去甲基化酶(dMTase)是主动去甲基化过程中具有糖基化酶和脱嘌呤裂合酶活性的双功能酶。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DNA去甲基化酶(CsdMTase)编码基因进行了全面鉴定和序列分析。全基因组鉴定结果表明,舒茶早基因组中包含4个CsdMTases,系统进化分析将CsdMTases分为DME和ROS两个分支,基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成员之间的基因序列长度和内含子数量存在差异。不同CsdMTases蛋白的理化性质相似,均包含ENDO3c和RRM_DME典型的保守结构域,且都定位在细胞核中。CsdMTases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光信号响应、植物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等相关顺式作用元件。表达分析结果显示,CsdMTase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在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拟盘多毛孢菌(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和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等生物胁迫及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下,CsdMTase的表达均被显著诱导;冬季休眠过程中CsdMTases在不同品种成熟叶和越冬芽中的表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CsDMEa、CsDMEb在花芽发育及种子萌发的不同阶段的表达存在显著上调过程。CsdMTases介导的主动去甲基化过程在调控茶树胁迫应答和生长发育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深入揭示茶树表观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1期 v.41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金可;黄建安;熊立瑰;刘硕谦;覃小洪;彭靖;李银花;李娟;
黄化变异是茶树较为常见的叶色变异现象,黄化茶树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含量会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研究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叶色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石门地区自然黄化变异茶树为材料,对其全黄、全绿和黄绿叶片进行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和主要生化成分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茶氨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TS,CsGS1,CsGS2)在不同叶色间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与茶氨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绿叶相比,黄化叶的叶绿体结构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类囊体膜结构不清晰;(2)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黄叶、绿叶、黄绿叶,组间差异显著;(3)没食子酸、总儿茶素含量在绿叶中最高,在其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多种儿茶素组分含量随叶片转绿而提高,但EC与叶片黄化程度呈正相关;(4)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变化趋势与叶片黄化趋势相同;(5)TS基因和CsGS1基因在绿叶中表达量最高,在黄绿色叶片中表达量最低,CsGS2基因在全黄叶片中表达量最高;(6)茶氨酸含量与TS、CsGS1、CsGS2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可见,黄化茶树叶片的叶绿体结构异常,其物质代谢会受到影响,氨基酸分解被抑制,并富集在黄化叶中。
2021年01期 v.41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殷雨心;陈玉琼;焦远方;郝娟;余志;倪德江;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较高,内含物丰富;乌牛早、白叶1号、福鼎大白茶和鄂茶10号品种原料所制青砖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酚氨比也较低,感官品质表现为滋味醇和;香气物质分析显示各品种青砖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烯烃类为主,占香气总量的85%以上。乌龙1号品种茶样香气成分总量最高,与其他品种茶样香气相似率最低,品种香突出;乌龙4号品种茶样与其他品种香气相似率都较高,香气协调性较好。感官品质分析表明,鄂茶10号、乌龙1号和4号品种茶样综合品质最好,评分在88分以上,白叶1号样品评分最低;槠叶齐、鄂茶1号和乌龙品种茶样有特殊的品种香。乌龙茶适制品种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物、酚氨比较高,香气独特;红绿兼制品种加工青砖茶内含物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综合品质较好;绿茶适制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滋味醇和或平和,适合与其他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原料拼配加工。
2021年01期 v.41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万绮雯;杨妮;李逸民;韩妙华;林士佳;滕瑞敏;庄静;
以中茶108为试验材料,研究喷施不同浓度(0.10、0.30、0.50 mg·L-1)24-表油菜素内酯(EBR)对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开度、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第一天,叶面喷施0.10、0.30 mg·L-1 EBR显著增加了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8.89%、22.22%。处理后第三天和第五天,0.10、0.30 mg·L-1EBR处理的茶树叶片气孔开度显著升高。处理后第一天和第五天,喷施EBR显著提高了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同时,EBR处理能显著上调BR合成酶基因、碳同化关键酶基因、叶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综上,外源EBR通过调控相关基因表达调节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开度,进而提高茶树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
2021年01期 v.41 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建;秦丹丹;姜晓辉;方开星;王秋霜;潘晨东;李波;王青;吴华玲;
以13份广东省境内收集的苦茶资源为研究对象,来自不同省份的28份代表性品种(系)为对照,分析苦茶资源中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咖啡碱、可可碱、苦茶碱及生物碱总量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78~1.94,变异系数(CV)为34.89%~191.19%。系统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Ⅱ、Ⅲ主要为常规品种(系),咖啡碱是其优势嘌呤碱;类群Ⅴ为低咖啡碱的南昆山毛叶茶;类群Ⅳ、Ⅵ全部为苦茶资源,苦茶碱含量较高。通过综合评价,从苦茶资源中筛选出生物碱含量特异的育种材料10份。此外,不同叶位含量分析表明,苦茶中苦茶碱随叶片成熟度增加呈缓慢降低趋势,至成熟叶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研究结果为今后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异的功能性苦茶品种培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2021年01期 v.41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董燕茹;曹妍彦;卢佳纯;梅思凡;河润;陈萍;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儿茶素和咖啡碱占绿茶乳酪总质量的88%以上。以乳酪中含量最高的两种酯型儿茶素和对应的非酯型儿茶素与咖啡碱络合建立绿茶乳酪简化体系CATs-CAF,发现4种儿茶素在沉淀中的分布比例为EC∶ECG∶EGC∶EGCG≈1∶2∶1∶2。选用ECG和EC分别与咖啡碱络合制备单晶,扫描电镜观察络合前后晶体的显微形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立体化学结构。结果表明,两种络合物晶体均为针状,通过分子间氢键和面对面π-π堆积作用形成。其中,EC可与相邻EC、CAF分子形成O-H...O型氢键,通过A环和CAF的六元环发生π-π堆积,形成1∶1络合物;而ECG可与相邻ECG、CAF分子形成O-H...O型氢键以及O-H...N型氢键,并且所有芳香环均能与CAF发生π-π堆积,形成2∶4络合物,每个ECG的A环、B环可分别与相邻两个ECG的B环、A环共用CAF的六元环,而ECG的D环和CAF的六元环则通过两种排列方式在a轴上延伸。
2021年01期 v.41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志博;白家赫;周孝贵;郭华伟;肖强;
为明确不同抗生素对灰茶尺蛾内共生菌群落的影响,分别选用质量浓度2.5 mg·mL-1的四环素、头孢氨苄、利福平3种抗生素溶液浸泡新鲜茶树叶片持续饲喂灰茶尺蛾幼虫3代,通过16 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生菌群群落变化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基于wsp基因分子标记对灰茶尺蛾沃尔巴克氏体菌去除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处理后,灰茶尺蛾菌群落均表现为丰富度增加、多样性减小;四环素和利福平饲喂处理能够成功将灰茶尺蛾沃尔巴克氏体菌去除,进而建立了不携带沃尔巴克氏体菌的灰茶尺蛾种群,为进一步开展沃尔巴克氏体菌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1年01期 v.41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王定锋;李良德;李慧玲;张辉;吴光远;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是一种重要的茶树害虫,当前对其防治仍以化学手段为主。为寻找一种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方法,本研究采用浸虫法从12株原寄主为鞘翅目昆虫的白僵菌Beauveriaspp.中筛选出一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高毒力的Bbr1552菌株。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用每毫升含5.0×107个孢子的孢悬液(25℃)处理茶丽纹象甲成虫的LT50值为4.49 d,处理7 d,茶丽纹象甲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僵虫率为69.44%,LC50值为每毫升1.55×106个孢子。对菌株Bbr1552进行形态学鉴定与rDNA-ITS序列和Bloc序列分析,明确其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此外,对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均为PPDA培养基;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均为25℃。
2021年01期 v.41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张俊杰;傅天龙;傅天甫;林兴荣;郭晨;饶耿慧;彭姗姗;方彩;
以不同窨制次数的福州茉莉花茶为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结合茉莉花茶香气指数(JTFindex)和感官评价等指标,为全方位评审茉莉花茶质量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从一窨到五窨一提,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与种类逐渐增加,最终分析得到了77种香气成分。茉莉花茶的品质从四窨到五窨有显著提高,而五窨茉莉花茶质量略低于五窨一提,但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综合成本和工艺繁简考虑,选择五窨茉莉花茶作为最佳窨制次数花茶。该研究为优化茉莉花茶的加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1年01期 v.41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1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雷霆;孙峰;马修兵;张伟汉;郭丽娜;王睿;韩仁甲;吴汉平;王云生;
眉茶是我国出口绿茶的主要茶类之一,以条索纤细似眉而得名。眉茶精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无法拼配利用的副产物(以茶梗为主),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副产物是提高眉茶生产附加值的关键问题之一。以皖南主要栽培黑木耳品种黑3为材料,利用菌丝生长速率、生物利用率、平均产量以及营养成分等评价指标,开展眉茶加工副产物部分取代木屑栽培黑木耳的研究。结果表明,眉茶加工副产物含量为40%的培养基质中黑木耳产量与对照相当,为每棒59.57 g;而其蛋白质、多糖及黄酮含量均高于对照,分别提高了6.29%、12.95%和74.17%,确定眉茶副产物含量为40%的培养基质为栽培黑木耳的最佳培养基质。本研究为眉茶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高附加值的途径。
2021年01期 v.41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金雄;洪小燕;朱永杰;
依据生计恢复力理论,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茶农生计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选取福建省安溪县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度茶农生计恢复力并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茶农生计恢复力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务工主导型>务农主导型>纯农业型,总体呈现由非农收入主导向纯农业收入逐渐减弱的态势,并且不同生计类型茶农在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个属性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2)茶园规模、生计多样性、非农化程度、信贷能力、组织参与、技术培训质量、家庭规模对茶农生计恢复力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交通可达性、户主年龄、劳动力负担对茶农生计恢复力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据此,提出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延长茶产业链、扩大农村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壮大新型茶业经营主体、提高茶农培训有效性等政策建议。
2021年01期 v.41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1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正>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2013年通过验收,这是我国植物提取物领域唯一的、湖南省属高校中第一个、湖南农业领域第二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湖南省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省部共建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批准于2019年,
2021年01期 v.4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正>~~
2021年01期 v.4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中国茶叶学会文件团体标准《茶园有机肥施用技术规程》T/CTSS 8-2020、《茶园化肥施用技术规程》T/CTSS 9-2020、《茶园叶面肥施用技术规程》T/CTSS 10-2020、《浙江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程》T/CTSS11-2020、《优质茶机采茶园树冠管理技术规程》T/CTSS 12-2020,于2020年12月11日经我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按照《中国茶叶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现予以发布。
2021年01期 v.41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中国茶叶学会文件按照《中国茶叶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团体标准《惠明茶》T/CTSS 13-2020,《惠明茶生产技术规程》T/CTSS14-2020、《机采条形乌龙茶加工技术规程》T/CTSS 15-2020、《袋泡调味茶》T/CTSS 16-2020、《袋泡代用茶》T/CTSS 17-2020、《黄金芽茶树栽培技术规程》T/CTSS 18-2020、《‘黄金芽’茶加工技术规程》T/CTSS 19-2020,于2020年12月31日经我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
2021年01期 v.41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2021年1月6—7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020年度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来自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6位研究室主任、27位岗位专家和29个试验站站长及部分团队成员参加会议。体系首席科学家杨亚军研究员汇报了体系年度工作进展,从重大关键问题的技术攻关进展、服务县域经济进展、服务政策咨询建议、开展应急性服务、科技扶贫工作、对接服务企业等9个方面全面总结了2020年度体系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各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分别进行了述职汇报。
2021年01期 v.4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茶叶科学》——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茶叶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已被国外的CA、CABI、CBST、EBSCO,Scopus等和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中教等收录,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列同类期刊前列。办刊宗旨是:报道茶学最新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学术交流,提高茶学学科水平,推动茶学科学事业发展,促进茶产业发展,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021年01期 v.4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中国茶叶学会是中国科协领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支撑下,由茶叶科技、教学、推广、生产、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会员组成的国家一级学术性社会团体,是推进我国茶叶学科进步和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茶叶学会成立于1964年,现拥有个人会员10011名,团体会员单位811家,在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4A级学会,曾荣获"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两次、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三次、中国科协"科普工作优秀单位"九次。现为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院士、杨亚军研究员,理事长江用文研究员,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阮建云研究员。
2021年01期 v.41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